《应用昆虫学报》

文章标题:六种药剂对桃粉蚜毒力及刺吸取食行为测定分析

文章作者:乔利,陈磊,黄楠楠,岳双奇,尤伟晨,武予清,王国君
关 键 词:桃粉蚜;毒力测定;增效作用;取食特性
文章摘要:

   【目的】 筛选对桃粉蚜Myzus persicae毒力较好的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比,为其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室内饲养的桃粉蚜成虫为材料,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6种药剂对桃粉蚜成虫的室内毒力。试验设置6个浓度梯度。根据毒力测定结果将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2种药剂按照1∶1、1∶5、5∶1、1∶10和10∶1的比例进行复配,对照为清水,记录0、2、4、6、12、24、36、48和72 h后桃粉蚜的死亡数,计算药剂的LC50及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在各单剂的6个浓度梯度处理中,分别取5头成虫置于刺吸电位仪(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下进行取食行为观察。结果 6种药剂对桃粉蚜成虫的毒力、药效大小依次为: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双丙环虫酯>噻虫嗪。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复配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混配药效均高于单剂,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比例为10∶1增效较大,CTC为3 832.015。EPG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E波总刺探持续时间最短(36.16 min),刺探次数最少(20.50次),噻虫嗪总刺探持续时间最长(173.82 min),总刺探次数最多(48.00次)。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复配比例为10∶1的E波总刺探持续时间最短(41.31 min),刺探次数最少(15.50次),1∶10的总刺探持续时间最长(105.59 min),刺探次数最多(29次)。综合EPG测定数据,其结果与毒力测定结果相符合。结论 单剂氟啶虫胺腈的防治效果和氟啶虫酰胺与氟啶虫胺腈复配比例10∶1增效最大,可在桃粉蚜发生严重时喷施,为桃粉蚜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