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美洲大蠊野生组与饲养组细菌多样性差异分析
文章作者:陈浩宇1, 2, 3 马 涛1, 3 王成业1, 3 冯 颖1, 3 赵 敏1, 3
关 键 词:美洲大蠊;16S rRNA;致病细菌;传播途径
文章摘要:
【目的】 探索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细菌群落结构,以揭示其如何获得和携带致病菌。同时,了解这些菌群对宿主的潜在益处,为解析微生物如何促进美洲大蠊的生长发育提供数据支持,并为人工养殖提供指导,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方法】 采用16S rRNA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外种群和饲养种群美洲大蠊体表和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使用PICRUSt2基于16S丰度数据预测群落功能。【结果】 美洲大蠊体表样本的菌群丰度低于体内样本,野生种群的体表样本在α和β多样性上显著高于饲养种群(P<0.05),但在体内样本中野生种群与饲养种群差异不明显(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美洲大蠊体表与体内样本的菌群主要集中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平均丰度:体表22.91%,体内64.0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体表48.49%,体内12.83%)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体表20.26%,体内15.79%)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野生种群的体表样本具有大量致病细菌,如沙雷氏菌属Serrat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等。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美洲大蠊体内菌群中与环境适应、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糖类生物合成和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复制与修复等功能相关的组分比例显著高于体表样本(P<0.05)。【结论】 美洲大蠊体内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但其丰度会受环境影响,这些菌群在代谢营养物质、适应环境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洲大蠊的致病菌主要从环境中获取,并附着于体表进行传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提供多样化的饮食以维护肠道菌群结构,并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