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性和化学生态学研究在其地理分布和防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7/9 14:24:00


斑潜蝇属Liriomyza已有330个种被描述,其中多食性的种类是世界性的农业和观赏植物上的重要害虫。Parrella(1987年)发表了关于斑潜蝇生物学的综述。在此之后的20年间,斑潜蝇的发生和分布有了很大的变化,科研进展很大,相继又发表大量研究论文。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组近些年在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和化学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和突破,《Ann. ev.Entomol.》(2007年影响因子10.68)编辑部特别邀请康乐研究员撰写斑潜蝇在抗寒性和化学生态学方面研究综述。
这篇综述系统地总结了从1987~2007年20年间斑潜蝇在温度适应和化学生态学方面的最新研
究进展。第一部分综述了斑潜蝇与抗寒性相关的种群变动规律、地理分布特性和种间替代机制。这部分重点介绍斑潜蝇对温度适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对冷和热抗性,以及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斑潜蝇热激蛋白基因(Hsps)家族的深入研究,为解释其生态和适应性提供了良好的指标和工具。同时,文章还对适应性相关研究的应用进行广泛的讨论。列举了这些研究在害虫发生分布区的预测方面、物候学模型的建立、害虫检疫处理以及天敌引入等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综述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在斑潜蝇成虫寄主选择的化学机制方面,重点介绍对斑潜蝇成虫取食和产卵起作用的引诱剂和拒避剂的研究,以及植物营养成分对斑潜蝇幼虫和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同时,还介绍植物化防御物质和转基因作物对斑潜蝇的影响研究。第三部分综述了植物-斑潜蝇-寄生蜂三级营养互作研究进展。在植物-斑潜蝇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研究表明寄主植物的气味化合物可能是斑潜蝇雌雄两性化学联系的重要桥梁。植物-斑潜蝇-寄生蜂互作研究显示,寄生蜂对斑潜蝇的寄主和非寄主健康叶片的嗅觉和行为反应均不明显,而对机械损伤和受斑潜蝇危害的叶片和其提取物有显著的选择性,证明寄生蜂是通过受害叶片释放的化合物定位害虫的。使用植物顶空取样法和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技术,成功提取和鉴定了多种(科)植物受斑潜蝇危害或JA处理后释放的主要挥发物近百种。证明其中绿叶化合物(GLVs)、几种萜烯类化合物Terpenoids)和肟类化合物Oximes)是引起寄生蜂触角电生理反应的主要挥发物。通过对植物挥发物的分析发现:未受伤植物释放的化合物可以很好地反应出植物在进化上的关系;植物受到机械损伤或斑潜蝇危害后释放出的挥发物种类趋于相同、释放量增加,不再能反应出这种进化上的关系。尽管斑潜蝇的寄主和非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有近百种之多,但植物受伤后几乎均能释放己醇(Z-3-hexen-1ol),而寄生蜂对含有这种化合物的气味谱均表现出明显的趋性反应。寄生蜂能够很好地区分斑潜蝇的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表明其它化合物在寄生蜂精确定位寄主中也起作用。最后对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进行展望,提出理论研究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应用研究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利用斑潜蝇系统评估日益增长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论文全文参见:
Kang L., Chen B., Wei J.N., Liu T.X. The role of thermal adaptation and chemical
 ecology in Liriomyza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Annu. Rev. Entomol., 2009, 54, 127~145.


版权所有©2024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8831524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