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Science》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吴孔明研究员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种植含Bt毒素棉花的地区,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中受到抑制》。
论文以棉铃虫种群地位演化与Bt棉花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连年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和蔬菜等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据农业部统计,1992年棉铃虫在我国各种作物上累计发生面积达2 192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棉铃虫的猖獗为害带来植棉效益低下、农药污染和人畜中毒严重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问题,上升成为我国棉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作为防治棉铃虫的新手段,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商业化。由于人类对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并带来广泛的争议。
吴孔明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于1998~2007年间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对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观测点的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
这一研究成果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棉铃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了基础。对促进Bt植物的研发有重要价值,同时昆虫学、农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也会从中得到启迪。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网站ht详细内容请参见《科学》杂志封面文章。(Science), Vol. 321(5 896): 676~1 67tp://www.ippcaas.cn/8. (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