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科学家发现果蝇避免不育机制
发布时间:2010/10/22 10:39:00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在雄性果蝇体内存在一种调节机制,可以通过有效增加精原干细胞来避免不育。这一发现有望给不育病理和疗法研究提供新思路。
      日本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小林悟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雄性果蝇精巢前端的精原干细胞微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细胞,只有与它们邻近的原始生殖细胞,才能发育成精原干细胞,进而发展为精子。研究人员将这种特殊细胞称为“邻近细胞”。研究人员还发现,果蝇体内既存在使“邻近细胞”增多的基因——notch基因,也存在使“邻近细胞”减少的基因——EGFR基因。在通常状态下,这两种基因在精巢内“势均力敌”,从而保证制造出一定数量的“邻近细胞”和精原干细胞。
       如果因为疾病等意外,原始生殖细胞数目显著减少,那么减少“邻近细胞”的EGFR基因就会受到遏制,而使“邻近细胞”增加的notch基因则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原始生殖细胞发育成精原干细胞。这样,即使只利用少数原始生殖细胞也能制造出较充足的精原干细胞。但如果在原始生殖细胞显著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操作避免减少“邻近细胞”的EGFR基因受到遏制,精原干细胞的生成就会日益萎靡,从而导致不育。
       研究揭示了果蝇体内存在巧妙的调节机制,在其原始生殖细胞数目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能避免不育。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其他动物避免不育的机制,为研究精巢以外器官中的干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间的调节机制提供线索,并有望给人类不育疗法研究提供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来源:新华社 2010年7月29日)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060198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