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NP394神经元控制果蝇趋避光行为
发布时间:2010/12/14 15:50:00



        近日,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力课题组龚哲峰副研究员等人关于发现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增加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会促进幼虫的避光行为,而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能够逆转幼虫的避光行为为趋光行为。这项工作是在偏好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中第一次将神经元回路延伸到第三级神经元,为揭示果蝇幼虫光偏好行为乃至于其他偏好行为的神经元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动物行为是具有相当灵活性的,可以随着环境、营养状况、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大幅度调整变化。但是,外在和内在的条件是如何改变动物的天性的?其神经基础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了解。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其行为习性和偏好都会随着外在因素如环境以及内在因素如年龄之类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比如,人类的爱和恨,常常会随着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变化而发生转化。与此类似,无脊椎动物如果蝇的幼虫,随着年龄的变大,那些年幼时曾经喜欢呆在黑暗处的幼虫在年长后会偏好光线充足的地方。这种行为的变化可能是为了适应自身的需要——年长的幼虫需要离开它们年幼时一直需要的食物(它们呆在食物里面光线不足的地方)而寻找明亮处适合结蛹的地方。
       偏好行为是动物的最基本行为之一,但是对其神经元回路决定机制的了解却相对很少。在果蝇幼虫的避光行为中,人们对感受光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和次级视觉信息处理神经元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下游的神经元回路尚不清楚。
经过将近4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的努力,龚哲峰副研究员等发现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通过检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位置关系并结合功能钙成像技术,他们发现这两对神经元属于果蝇幼虫视觉信息处理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
       此项工作的研究则表明,果蝇脑中两对神经元控制着避光/趋光这两种行为偏好之间的转换。在果蝇幼虫里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那么即使是年幼避光的幼虫也会变得趋光,而激活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即便是年长的的幼虫也会变得避光。这两对神经元,也就是所谓的NP394神经元,直接和控制果蝇节律行为的腹侧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从那里接受输入,而后者则从幼虫的视觉器官(Bolwig's organ)那里接受输入。功能钙成像的结果表明,敲除腹侧神经元以后,NP394神经元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这一方面表明NP394神经元确实是和腹侧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另外也表明腹侧神经元对NP394神经元起着抑制的作用,而且腹侧神经元并非是视觉信息进入NP394神经元的唯一通道。
       纽约大学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教授对这项工作的评价是,这项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于动物大脑是如何解释视觉线索的理解,同时也向着全面解析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影响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迈进了一步”。(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10年10月28日)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0604891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