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珍稀昆虫蛩蠊目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0/12/14 15:59:00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正式报道了采于2009的中国第2种蛩蠊——陈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该头标本由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纳斯地区采得,经过动物所白明、王书永和杨星科的研究发现,该蛩蠊为一雌性,为西蛩蠊属Grylloblattella的1个新种,也是西蛩蠊属的第3个种。这是继中科院动物所王书永于1986年首次在东北长白山发现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从而填补了我国蛩蠊目的空白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该蛩蠊的发现为蛩蠊目的系统发育地位确定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探讨蛩蠊的起源与地理扩散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昆虫区系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
   该文还基于几何形态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研究方法,对古今蛩蠊前胸背板的形态变异趋势进行研究,发现现生蛩蠊的前胸背板形态上的高度相似与古生蛩蠊高度多样化形成鲜明对比,并推测其原因是趋同进化或起源于共同祖先。此外,还通过GARP模型对蛩蠊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指出2个可能的潜在分布区,并对蛩蠊的保护提出建议。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铁道部和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助。(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2010年9月28日)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0587769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