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科学家完成12种果蝇基因组对比研究“壮举”其中10种是首次测序;研究发现新基因和进化痕迹
发布时间:2009/7/14 10:22:00


要详尽刻画一种生物模型的特征,需要多少个基因组序列?对果蝇而言,一打可能是不错的

开始。由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资助的一个国际科研组织11月8日宣布,他们

完成了12种“近亲"果蝇的基因组对比研究工作,其中有10种果蝇的基因组是首次测序。对

分析确定出了数千个新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件,并揭示了进化过程在果蝇基因组上留下的痕

迹。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11月8日的《自然》杂志上。

NHGRI的主任Francis S. Collins表示,“这项非凡的科学成就强调了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对

比研究的价值,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化人们对基本生命过程理解的物种模型。"

一个世纪以来,果蝇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理想而重要的模型。尽管它们的基因组只有人类

的1/25,但许多基因与人类是对应的,控制着相同的生理功能。近些年来,科学家已经利用

果蝇发现了许多基因线索,它们与疾病、动物发育、人类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等问题直接相关。

这项最新的大规模研究由16个国家100多家研究机构的数百位科学家共同完成。在12种果蝇

中,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拟暗果蝇D. pseudoobscura的基因组是

已知的,论文发表在2000年和2005年的《自然》杂志上。其余10种果蝇的基因组都是最新测定的

,它们是D. sechellia,D. simulans,D. yakuba,D. erecta,D. ananassae,D. pe

rsimilis,D. willistoni,D. mojavensis,D. virilis和D. grimshawi。
   
在常人看来,盘旋于腐烂香蕉上的果蝇们没有太大的差别。的确,它们的基因组乍一眼看来

确实十分相似。不过,更加细致的分析表明,黑腹果蝇和其他11个种类只共享大约77%的编

码蛋白基因(约13 700个)。

         研究人员发现,果蝇基因组的不同区域进化速度也不相同,进化最快的是与果蝇味觉和嗅觉

、解毒和代谢、性别和繁殖以及免疫性和防御相关的基因。这表明,果蝇基因的进化很大程

度上是适应环境变化和性别选择的结果。比如,生活在印度洋岛屿上的D. sechellia果

蝇由于食物来源较为单一,与味觉相关的基因损失速度是其它种类的5倍。而另一种D. willis

toni果蝇是科学家发现的惟一一种没有硒蛋白(selenoproteins,有助减少机体摄入的硒

矿物质量)的动物。研究人员推测,该类果蝇可能以未知的特殊方式合成硒蛋白。

除了进化上的认识,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数千个新的基因和功能元件。他们利用进化信号,发

现了1 193个新的编码蛋白序列,并且对此前报告的黑腹果蝇基因组中的414个编码蛋白序列

提出了质疑。新发现的功能元件共有数百个,包括非蛋白编码基因、转录调控部分以及负责

染色体结构和动力学调控的DNA序列。

关于该项研究的详细数据,可以访问NHGRI资助的果蝇数据库:http://flybase.bio.indian

a.edu,关于果蝇基因组序列,也可以访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

bi.nlm.nih.gov)或以下2个数据库:EMBLBank(http://www.ebi.ac.uk/embl/index.htm

l

)和DDBJ(www.ddbj.nig.ac.jp)。《Nature》,2007,450, 203~218,Drosophila 12 G

enomes Consortium)(来源:科学网)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003676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