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盘点4种最毒节肢动物
发布时间:2009/9/9 11:15:00


下面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近日公布的4种毒性最强的节肢动物。
1. 子弹蚁
这些一英寸长的昆虫的名字是根据它们的毒刺命名的,被它们叮后产生的痛感,就像被子弹射中一样。大部分科学家称,这种昆虫的毒刺使人产生的痛感最为剧烈。辛辛那提动物园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馆馆长兰迪·摩根马说:“我曾被子弹蚁叮咬过,我感觉与其他毒虫相比,那种痛感是最剧烈的。它能持续2到3个小时,我一直感觉好像有人用棒球棍重重地击打我,那种疼痛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忍受。”
    子弹蚁在施密特刺痛指数(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上的得分最高,这个指数是由西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贾斯廷·施密特制作的,该指数图表把不同昆虫的致痛因素进行对比。他是如何知道这些昆虫的刺痛程度呢?为了制作这个指数表,他亲自尝试了各种毒虫的叮咬。施密特刺痛指数这样描述了子弹蚁的刺痛,“不掺杂任何成分的剧烈疼痛。就像赤脚走在火红的木炭上,而且还有3英寸长生锈的钉子扎入脚后跟里。"南美洲的一个本土部落(子弹蚁的产地)用子弹蚁对本部的年轻人进行严格考验——年轻人必须戴上有数百只发怒的子弹蚁的手套。这些年轻人不仅每次要让子弹蚁叮咬10分钟,而且还要不断重复20次。对他们来说幸运的是,虽然这种昆虫叮咬后非常疼痛,但是它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2. 蝎子
世界上有很多种蝎子,所有蝎子都长有毒刺。有些蝎子的毒刺跟蜜蜂或者大黄蜂的毒刺差不多,但是有些蝎子的毒刺可导致剧烈的疼痛。丹·鲍威尔说:“旧大陆上有些蝎子的毒刺可引起剧烈的痛感。而且痛感会不断加重。"这些类型的蝎子常见于非洲和亚洲,它们既能引起剧烈疼痛,又能产生致命危险。然而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木蝎对健康成年人不会产生太大威胁。不过会引起剧烈难忍的疼痛。跟丹·鲍威尔没有任何关系的莱斯利·鲍威尔博士说:“如果你是一名成年人,这种蝎子叮了你的手指,你不要惊慌,它只会刺激你的疼痛神经,封锁特定部位的神经。"
     莱斯利·鲍威尔是亚利桑那毒素和药物信心研究中心的药物主管,他表示,这种蝎子的毒刺会使“你的胳膊产生肿胀感。”如果你轻拍或者用那根手指接触其他东西,疼痛的面积立即会扩大。莱斯利说:“如果你轻拍一下伤口,就会疼的让你尖叫。痛感会通过这个小伤口慢慢延伸到胳膊,不过你不会看到任何痕迹。"由于她亲身体验很多毒虫的毒刺和叮咬,”所以我经常像吃糖果一样吃完吗啡

3. 蜘蛛鹰胡蜂
这种独居的五彩胡蜂会利用触角上的毒素麻醉比自己还大的狼蛛,让自己的孩子来当食物享用。不过它攻击性并不强,也极少叮咬人类。莱斯里·鲍伊尔称,“你甚至要强迫它们才会叮咬你,不过叮起来的疼痛可是非同一般。"据叮咬研究专家施密特的说法称,被它叮咬的疼痛度仅次于子弹蚁,“它叮咬人时就象被睛天霹雳击中一样,人会不禁尖叫甚至因极度痛苦而扭动或翻滚,就象体内每一丝肌肉都被击中,这种感觉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4. 黑寡妇蜘蛛
与其它上榜前十名的动物不同的是,这种狼蛛猎食者的毒液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毒倒比自身大得多的猎物——狼蛛的。母胡蜂会在已被毒昏的蜘蛛上面产1枚卵蛋,这只蜘蛛已注定只有死路一条。慢慢地胡蜂卵孵化成饥饿的幼虫,它会在生长的过程中连续地生吃掉这只蜘蛛。
这种毒蜘蛛生长于美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尽管在其攻击案例中约95%都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然而如果你不幸被一只健康的大黑寡妇蜘蛛咬中皮肤较薄的部位,无疑会被极度的疼痛所折磨。莱斯里·鲍伊尔说,“我希望一辈子别被黑寡妇蜘蛛咬一口。”有一次一位乡村医生打电话给她,要求诊治一名被黑寡妇蜘蛛咬伤的病人,“这名病人是一位20多岁的运动型健康男性,只说了一句痛得无法呼吸,然后就痛得说不下去了,当时强烈的疼痛可想而知。"
   被黑寡妇蜘蛛咬伤后起初并不会感到很痛,因为伤口并不大,不过一个半小时后,伤口处的毒性就会发作,入侵影响人的肌肉组织,引起肌肉痉挛全身疼痛,各处肌肉同时痉挛疼痛且持续数日。不过莱斯里也强调,不要因此就对黑寡妇蜘蛛谈虎色变,“我自家的门廊和房屋内都曾有过这种蜘蛛,它们从不离开自己的网,你永不用担心它们乱爬乱跑。”
(来源:新浪科技  2009-06-10)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143083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