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分子生态学研究揭示中国飞蝗种群的进化关系
发布时间:2009/9/23 16:55:00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

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

定出了3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9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

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
  
      张德兴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运用分子生

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 300多个

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发现,尽管飞蝗具有很强的迁飞扩散能力,中国的飞蝗确实分为

北方种群、南方种群和西藏种群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但是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

广布于中国中、东部的飞蝗并非东亚飞蝗,而是应隶属于亚洲飞蝗亚种。该研究成果一

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对由Boris Petrovitch Uvarov (

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有关权威观

点进行修正的必要性。
  
         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飞蝗在中国形成和维持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的原因,

指出: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可能是导致形成这3个地理种群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更新世冰期

——间冰期旋回事件,使得飞蝗种群退缩到不同的避难地并发生适应性分化,现今的种群是气候

和生态条件恢复后重新建群的结果;而飞蝗中国北方种群很可能是在末次冰期后由中亚的避

难地扩散而来。他们还指出,尽管飞蝗的迁飞扩散能力非常强,但适应性差异使得3个飞蝗

种群能够维持它们目前的分布格局。该研究结果无论对于飞蝗研究还是对中国的动植物群体的谱系生物地理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它揭示出生物的演化历史对于塑造具有很强扩散能力的物种的种群分化和分布模式的重要性;又如,鉴于我国东部

地区的飞蝗和蒙新高原及东北的飞蝗共同组成北方种群,因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间可进行

广泛基因交流的遗传群,在全球变化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下,飞蝗有逐渐向北扩散的可能,

东北地区将会逐步具有飞蝗大发生所必需的气候条件;而相比之下,南方种群(如海

南的飞蝗)对于华北地区的影响则可能较小。
上述研究成果于2009年发表在《BMC进化生物学》(BMC Evolutionary Biology)第28

卷第9期上。相关文献:
Zhang DX, Yan LN, Ji YJ, Hewitt GM, Huang ZS. Unexpected relationships of substr

uctured populations in Chinese Locusta migratoria, 2009, 28, 9:144.

(来源:2009-09-0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100329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