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距离最远的昆虫迁徙:蜻蜓从印度跨海飞往非洲
发布时间:2009/9/24 5:04:00



   

    马尔代夫生物学家查尔斯·安德森称最近发现,每年上百万只蜻蜓从印度南部到非洲跨海飞行数千公里。这是昆虫迁徙最远的距离。

距离最远的迁徙
    如果他的结论得到证实的话,这些蜻蜓可能是人们最早知道的跨越宽旷海域迁徙的昆虫。这让以长距离迁徙著称的帝王蝴蝶也相形见绌,后者只能飞行半个美洲。该研究发表于《热带生态学杂志》上。

      每年有数百万只蜻蜓会飞到马尔代夫岛,但是没有人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它们的出现极其罕见,因为构成马尔代夫群岛的1 200个岛位于距离南印度大陆500 m到1 000 m的地

方,岛上到处都是珊瑚礁,几乎没有表层淡水,而蜻蜓需要依靠表层淡水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安德森1983年第一次到达马尔代夫后就看到了这些蜻蜓。从1996年他开始每年详细记录,现在开始收集当地人在马尔代夫、印度和海上船只等其他位置观察到的资料。

       把这些观察资料和在印度南部出现的蜻蜓的资料比较之后,安德森发现了一个明显的从北到南的连续到达日期,蜻蜓最先到达印度南部,然后到达马尔代夫首度马累,接下来到达更南边的环礁。每年,蜻蜓于10月4日到23日第一次出现在马累,平均到达日期为10月21日。11月和12月蜻蜓最多,然后再次消失。这些昆虫的到达一波接一波,每次只持续几天。被记录出现在岛上的蜻蜓98%是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但是,乌点晏蜓Anax guttatus、Vagrant emperors、夜游蜻蜓Tholymis tillarga和侏儒蜻蜓Diplacodes trivialls出现过。接下来,4月到6月之间蜻蜓再次出现。

长途大跋涉

     安德森称,蜻蜓显然是从印度跨越开阔海域迁徙到马尔代夫。他说:“这真的令人惊讶,跨越海洋飞行600到800 km。”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令人费解,因为至少10月它们似乎是逆风飞

行。但是,10月进入11月、12月,叫做“热带辐合带"的天气系统南移越过马尔代夫。

热带辐合带之前,风向朝着印度,但是风是经过热带辐合带上方和下方从印度刮过,因此,

它似乎是蜻蜓借助1 000 m高处的风到达马尔代夫。但这并非这些动物史诗般冒险经历

的尾声。安德森问:“马尔代夫没有蜻蜓所需要的淡水,它们来这里干什么?我还认为,它们越过西印度洋一直飞到非洲西部。"

     安德森还收集了大量旁证来支持他的这一说法。11月,开始大量蜻蜓还出现在塞舌尔北部,这里距离印度2 700 km,然后12月出现在塞舌尔的亚达伯拉,距离印度3 800 km。热带辐合带天气系统的缓慢南移,之后,从印度到东非的风刮过。大量薄翅蜻蜓穿行非洲东南部也很有名。在乌干达,它们每年出现2次,3月或4月出现1次,9月再出现1次,12月和1月出现在

更南的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

纪录的创造者

       这显示,蜻蜓利用移动的天气系统和季风雨完成从印度南部到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史诗迁徙,然后可能再返回,往返路程为14 000 km到18 000 km安德森说:“这些蜻蜓是临

时雨水坑中的蜻蜓,因此,它追随雨天,借助印度接连不断的季风雨,东非短暂的雨天,非州南部夏日雨天,东非长长的雨季,然后回到印度寻找下一个季风雨。这类大规模迁徙至今不被人注意似乎是不寻常的。但是,这恰恰说明我们对自然界依旧所知甚少。"

      帝王蝴蝶经常被称为迁徙最长距离的昆虫,它们每年从墨西哥迁徙到加拿大南部飞行大约

7 000 km。安德森相信,这些蜻蜓以其他小昆虫为食,借助风力飞过大洋。它们每年也需要4代才能完成这一往返旅程。他称,众多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如布谷鸟、鸥夜莺、猎鹰和食蜂鸟的迁徙路线跟随着蜻蜓从印度南部到非洲。这说明鸟儿以这些迁徙的蜻蜓为食。他说:“它们同时飞行,而且飞行高度与蜻蜓相同。以前我们一直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鸟都是中等大小,它们吃蜻蜓大小的昆虫。"

       安德森说:“之前有记录显示大量薄翅蜻蜓飞出大海和在海上飞行。但是,人们一直以为这些蜻蜓是飞蛾扑火。这说明我们的想象力缺乏根据,薄翅蜻蜓有着非凡的飞行能力。” 作者:查尔斯·安德森(来源:2009年7月17日 新浪科技)


果蝇以性信息素防范“不忠”
   

生物学家发现,在配对之前雌性果蝇对雄性果蝇有巨大魅力,可一旦它们结合后,雌果蝇就

会失去对其他雄果蝇的吸引力,其原因一直不明。一个德美联合研究小组最近发现,是一种

性信息素的作用导致了这一奇特现象。

德国明斯特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当代生物学》网站上报告说,昆虫利用

嗅觉或腿部分布的接触感受器,去感应其他昆虫体表附着的各种特殊碳氢化合物来进行信息

交流,其中引起性冲动的化合物被称为性信息素。

上述2家高校的科研人员利用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发现一种名为CH503的碳氢化合物会在

雄果蝇体表的一个专区密集分布,在与雌果蝇结合时,这种性信息素会传播到雌果蝇身上并

附着10天以上。

研究人员对未与异性结合的雌果蝇人工喷洒CH503,结果它们随即失去了对雄果蝇的吸引力

,这说明性信息素CH503会抑制雄果蝇的配对欲望。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推测,避免连续配对对果蝇种群有好处。首先,两性繁殖所必需的

遗传物质不会被其他雄果蝇破坏,雌果蝇也会因得不到其他雄果蝇的青睐而一心一意地选址

产卵。作者:Joanne Y. Yew(来源:2009年7月20日 新华网)

蝉鸣不同会导致形成新种类   

夏天是蝉鸣的季节,人们常常会听到长短不同的蝉鸣声,而最新研究发现,蝉发出的声音不

同会导致其分化成不同种类。

    英国加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和葡萄牙同行在新一期《欧洲昆虫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

说,蝉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地下,只有夏天才到地面上繁衍后代。雄蝉利用其腹部器官

摩擦发出声音,吸引雌蝉前来交配,而雌蝉也只对特定种类的声音作出反应。因此,发出不

同声音的蝉之间便形成了“天然的隔离”。

     研究人员说,他们对10年来收集的大量地中海蝉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从外貌

和生理结构上看,发出不同声音的蝉之间并没有明显区别,但这种长期“天然的隔离"已经

引起了地中海蝉基因的变化,其程度可导致蝉内部分化形成新的种类。

    研究人员认为,分析这种仅仅通过声音变化便能逐渐演化出新种类的现象,可帮助人们

更深入了解进化论。
《欧洲昆虫学杂志》(来源:2009年8月24日 新华网)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096066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