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137
传真:010-64807137
E-Mail:entom@ioz.ac.cn
刊号:ISSN 2095-1353
        CN 11-6020/Q
国内发行代号:2-151
国际发行代号:BM-407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布
定价:138元/册
定价:828元/年
银行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户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帐号:0200 0045 0908 8125 063

您所在位置:首页->信息之窗

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0/1/22 15:33:00


      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持续资助下,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教授任东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兰博德拉博士等合作,在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任东等用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在中生代具有细长吸受式口器的长翅目昆虫可以在一类裸子植物(今已灭绝)上取食,同时起到传粉的作用。由此,他们发现了距今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时期传粉昆虫与当时的虫媒裸子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新的传粉模式。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关于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之间协同演化的例子。这一成果发表在2009年11月6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任东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为确定一些重要传粉昆虫类群的起源、早期演化和一些关键特征的性状和极性提供直接的证据。这不仅为探索传粉昆虫演化的原因和模式,以及当今全球传粉昆虫生物地理格局和区系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探索虫媒植物和有花植物(被子植物)的起源及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界对于该成果给予了肯定。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的著名昆虫学家Ollertong教授和Coulthard教授在《科学》杂志同期发表的特邀评论中写到:任东等人的工作向传统的白垩纪晚期传粉昆虫与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演化经典模式提出了挑战,揭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现象。任东等的证据是令人信服的,改变了我们对传粉昆虫早期生态演化的观点。(来源:2009年11月27日 科学时报)
同域分布的专食性近缘跳甲
生殖隔离机制及物种形成
研究取得进展     物种形成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演化的产物,探究昆虫种间生殖隔离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物种形成的模式。跳甲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昆虫多为专食性,种间寄主隔离显著,是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理想材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以两种同域分布的专食性近缘跳甲为研究对象,基于种间杂交的数据,采用隔离指数(isolation indexes)分析法对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的多个内、外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采用联合尺度检验法(joint\|scaling test)和Castle\|Wright estimator分析了产卵选择和后代发育指标的遗传规律,结果认为:虽然两种跳甲交配后生殖隔离不完善,但由于强烈的寄主专化而导致的交配前生殖隔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为因生态隔离而导致的同域物种形成提供了可能;控制产卵选择和后代存活的基因主要表现为加性遗传模式(additive inheritance mode),控制产卵选择的基因多达30个,而控制后代在植物上存活的基因仅为3~4个,二者至少部分独立;同域物种形成需要严格的内外条件,生态因子和内在因素都可能在上述跳甲物种形成过程中起到作用。本研究为从多角度分析物种形成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进化生物学知名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来源:2009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2025应用昆虫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0006425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您是本站第11081791名访问者